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半岛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新闻中心

News

分类>>

半岛·体育阅读的“全民”意义

2024-04-10 07:35:2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半岛·体育阅读的“全民”意义阅读是什么?1000个人有1000种答案。可当它与“全民”结合在一起,便成为分外有分量的事儿。

  必须承认,阅读的“全民”是一个虚意,指向的是更多人主动阅读,并从中获取进步力量。通过“全民阅读”活动,来表达对阅读行为的赞许、对知识传承的尊重、对文化促进创新的期待。

  4月23日至25日,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浙江举办。今天来聊聊,阅读为什么那么重要?而阅读这件事为什么要倡导“全民”?

  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“立身以立学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”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......关于读书的名言俗语,代代流传,深入人心。这都说明:阅读,是我们民族从古至今无可辩驳的共识,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向来位居高位。

  不过,近几十年里,随着经济快速发展,我们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,遭遇了一些“阅读危机”,人们的阅读习惯遭到各种其他消费文化的挤兑。

  1972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“走向阅读社会”的召唤。1995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设为“世界读书日”,呼吁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。

  2006年,我国11个部门发出《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》。此后,“全民阅读”四个字频频出现在国家级文件当中。从2014年起,“全民阅读”连续10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完成了从活动倡议到国家战略的转变。

  而今,国家层面,我国已先后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》等法律;在地方,也有超过14个省市制定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和规章,以保障经费投入、设施布局、活动安排等软硬条件,像浙江等地甚至将全民阅读水平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。

  一个人的阅读与全民阅读,其中最大的差异,是从个体生活方式的追求,升华为精神力量的集聚。全民阅读是由一个人、一群人的阅读组成,但它更可贵的是“全民”带来的价值导向。

  阅读,不仅仅是个体性的消遣娱乐。有人曾说:“一个国家的繁荣,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,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,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,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,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,人们的远见卓识与品格的高下。”

  中国是人口大国。要如何把这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?靠的就是教育的普及和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。而读书,就是最直接、成本最低的途径。

  一本好书承载并传递的不仅是知识,还有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。正所谓“文以载道”。《离骚》中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的家国情怀、《易经》中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的宝贵人格、马列主义书籍中对真理的价值追求……都蕴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,具有恒久璀璨的魅力。

  首先,正如有人说:“今天我们已进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,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、思想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。”倘若不保持阅读与学习,一个人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,一个民族也将失去持续创新、持续前进的能力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读书改变命运”,改变的不仅是个人命运,也是国运。

  其次,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,当代人的精神压力普遍较大,迷茫、浮躁的情绪容易弥漫。这时,阅读便成了一扇开阔心绪的天窗、一块精神信仰的压舱石。这也就很好理解,为何《平凡的世界》总能登顶大学借书榜;为什么眼下,史铁生和他的《我与地坛》忽然又火了起来。文字中透着的坚韧、豁达和顽强,深深打动着一代代读者,也激励着我们前行。

  最后,我们正身处一个科技进步、环境开放,价值观多元、文化多样的时代。眼前的世界,既纷繁绚烂,也充满冲突、泥沙俱下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们比过去更需要通过阅读,去坚定文化自信,明辨是非、通达事理。

  让读书成为自觉,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读书的习惯,让读书成为社会的主流风气,变得时不我待,也时不我与。

  全民阅读,难也难在“全民”二字。有一个基本事实是: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,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连续多年仅稳定在4至5本之间,远远低于日本、韩国、法国等国家,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相符。

  如何让全社会达成一致认可?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,是确保“全民阅读”工作实现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基础。笔者认为,具体来说,攻坚克难有“三招”。

  一项研究表明,一个人最迟在15岁前,如果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,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,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,阅读的大门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。

  当然,只追求“有用才读”的功利性阅读,并不利于孩子寻觅真正的“人生之书”,也让阅读成了不那么快乐的事情。

  “双减”政策的落地,正是为释放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了条件。读了课本“节选”之外的《西游记》,孩子们宝贵的想象力和童真有可能被呵护;读了优秀人物传记,孩子们心中会种下一粒英雄的种子……一代代人的精神传承,在阅读中持续。

  阅读习惯的养成,与家庭环境大有关系。父母少玩手机,多一些亲子阅读的高质量陪伴,完全有可能在家庭这个“第一课堂”中实现“阅读从娃娃抓起”半岛官网

  在讨论乡村美育时,艺术家邱志杰表达过“科普即美育”的看法。他认为,让乡亲们见目之所未见,才会有更远的理想,和更广阔的精神世界。

  在离土地最近的广阔农村、在书籍相对较少的地方,能感受到阅读之光,无疑具有灯塔的意义。它能提醒拾柴的少年,《人生》里的奋斗可以复制;它能让人憧憬简陋的教室之外,书里的世界并不遥远……知识之力,足够醇厚、明亮。

  近些年,国家全面推动农家书屋建设,新华书店、图书馆也加入其中;还有一些乡镇释放优惠政策,吸引优质书店落户。有谁能拒绝一个舒适便捷、好书环绕的地方?有谁能否认亮着暖光的书屋,自带美好生活的小确幸?

  现今,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,“读屏族”大大超过“读书族”。碎片化阅读不可避免,而其中的关键是,即使碎片也要优质。

  当下,我们看到不少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物上下功夫;各种奖项、榜单青睐的阅读推广人也不乏优秀UP主……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,说明网络对于全民阅读的正向影响。

  与此同时,技术的迭代,也带动了在线读书、听书等新式阅读方式的盛行。它们释放了更多阅读的公平、便捷。例如,有声书“解放”了老人双眼,也为视障人群在有限的盲文书之外,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

  我们看到,无论哪个民族、无论在什么时代,从来没有人对阅读的意义产生过怀疑。这份认同,正是每一次阅读倡导的基石。而如果说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,全民阅读则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素质和创新动力,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图景。

href=""

搜索